今年3月,我有幸在沪上观看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开发的《四库全书》电子版的演示版,我感到这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古典文献走向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将450万页原书图型及8亿汉字分别录入了171张光盘,这种融万卷于方寸的高新技术的文献载体及其出版形式,在文献与学术领域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由文献库向文献数据库的转变;由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的转变;由单一阅读功能向多种学术分析功能的转变;由封闭静止的形态向开放扩展形态的转变。
首先,《四库全书》电子版具有文献数据库的功能。《四库全书》在200多年前编就时,曾抄写了7部,分贮于文渊阁等7处。据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文津阁本统计,全书多达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10亿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献库。与此同时,清代乾隆皇帝曾命馆臣撷其精华,成《四库全书荟要》,其规模约为《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1933年起,商务印书馆也曾选取《四库全书》中的珍本予以影印,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69年起,台湾商务印书馆也先后完成了《四库全书珍本》的第2集至第5集以及《别辑》。台湾商务印书馆又于1983年至1986年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又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进行了影印。既然有了这么些《四库全书》的印本,又有什么必要出电子版《四库全书》呢?抄本或印本的《四库全书》属于文献库的性质,它深藏于府库楼阁之中,阅读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册抄本或印本之间相对孤立,无法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知识单元的有效归并、组合与扩充;《四库全书》抄本已成珍本,新印本也不普及,复制不易,查阅亦难。而电子版《四库全书》首次将《四库全书》的文献信息有组织地存储在计算机之中,从而使这部巨著得以方便地携带,自如地翻阅,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受空间的约束。这些有组织的文献信息可以按照每位学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字体的选择,并进行放大与缩小,也可以随时进行复制。此外,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四库全书》的所有信息均可上网,不同的学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因此,与抄本与印本相比较,电子版的《四库全书》具有便捷、灵活、快速、完备、准确、安全、规范等优点。
其次,《四库全书》电子版具有计算机全文检索的功能。《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查检极为不便。尽管有《四库全书总目》,但它仅是分类索引。就中国古籍而言,无论是过去的刻本,还是新近整理的古籍印本,都缺乏索引。即使有索引,也较多集中于分类、书名、作者等类型,内容索引、主题索引很少,更谈不上全文检索了。而且是手工检索,速度慢、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完备。《四库全书》电子版由于将全文录入了光盘,实现了大型古籍的全文检索。如450万页的原书图像、3492条书目数据、约3000条著者数据、约30万条内容数据等,均可通过计算机一索即得,从而摆脱了手工检索的烦恼,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四库全书》电子版具有学术分析功能。《四库全书》电子版提供了古籍整理的专用平台,《四库全书》所收数千种古籍均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归纳、重组、增删。如可以把历史上明代嘉靖年间的文献集中起来,也可以把某一作者的著作归于一处,还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将某一地方文献予以集中重新排列组合。只要我们对它进行具体的操作,就会对《四库全书》电子版的高效与神奇有切身的感受。
第四,《四库全书》电子版具有开放扩充的功能。《四库全书》电子版为用户提供了网上论坛、网上客户服务、会面通讯、研讨会等项服务,从而使封闭的、静止的纸质文献趋于开放的、动态的高密度存储媒体。
《四库全书》电子版智能化的特点及其高附加值,为古籍整理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将会对古籍整理以及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